在华东某高架桥梁项目中,现浇箱梁施工采用 “品质号” 移动模架作业,其支腿依托软土地基上的扩大基础承载。连续三日强降雨后,模架监测系统突发报警:3#、5# 支腿沉降量达 16mm,远超 JTGT F50-2023 规范允许的 5mm/24h 限值,且沉降速率仍以 0.2mm/min 递增,箱梁底板已出现细微裂缝苗头。
险情发生后,项目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。首先暂停混凝土浇筑作业,通过北斗毫米级监测系统加密数据采集 —— 在模架主梁、支腿顶部布设 32 个监测点,基准站远离施工震动源 200 米外,确保每 5 分钟更新一次沉降数据,***定位沉降核心区域为 3# 支腿周边 8 米范围。地质雷达扫描显示,该区域地基因雨水渗透出现局部脱空,压实度从原 92% 降至 85%,这是支腿沉降的根本诱因。
应急顶升调整采用 “主动补偿 + 被动持荷” 双系统协同作业。在 3#、5# 支腿底部迅速布设 8 台 200t 液压千斤顶,与模架原有竖向调节装置联动,严格遵循 “从跨中向支座” 的顶升顺序,每次顶升量控制在 2mm 以内,分 6 次完成累计 8mm 的补偿量,顶升力始终维持在设计荷载的 90%,避免地基二次扰动。当千斤顶将模架顶升至设计标高后,立即通过被动机械调节装置(丝杠顶托)锁定位置,30 个支点同步受力,形成长期持荷支撑体系。
同步实施地基加固措施:在沉降区域打入 12 根 Φ48×3.5mm 钢管微型桩,深度直达硬土层,并用速凝混凝土封堵渗水点。调整浇筑方案为 “先底板→再腹板→***顶板”,每浇筑 30m³ 暂停 1 小时,结合北斗沉降云图动态补强薄弱点。三天后监测数据显示,支腿累计沉降量控制在 4.7mm,箱梁轴线偏位仅 1mm,完全符合质量要求,比原计划提前 18 小时恢复施工。
此次案例印证了移动模架应急处理的核心原则:地质变化引发的沉降必须先通过***监测定位根源,顶升调整需严控速率与顺序,且需同步加固地基消除隐患,才能实现安全与质量的双重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