液压系统作为移动模架升降、纵移、支撑的动力核心,其泄漏故障直接威胁施工安全与设备寿命。这类故障的应对本质是通过 “应急止损 - ***排查 - 系统维护” 的闭环管理,快速控制泄漏风险并根除隐患,在《上行式移动模架施工安全控制措施》等规范与众多工程实践中,已形成适配模架作业场景的标准化解决方案。历史上因处置不当引发的事故屡有发生:2016 年云南昭通某项目因液压管老化泄漏导致液压缸失效,造成钢板坠落伤亡事故;2018 年广西南宁某工程则因框架变形引发液压缸爆裂,凸显泄漏处置的重要性。
现场应急处理需遵循 “安全优先、分级处置” 原则,核心流程聚焦四个关键环节。***步为紧急停机控险,发现泄漏后需立即按下急停按钮切断动力源,将操纵手柄回中位释放管路残余压力,同时在设备周边设置 5 米警戒区并悬挂 “液压泄漏 禁止启动” 警示牌,防止油液打滑或高压喷射伤人。某高铁项目在模架纵移时突发软管破裂,操作人员按流程停机后,成功避免高压油喷射导致的设备偏载失稳。
第二步是泄漏点定位与临时封堵,需根据泄漏特征采取针对性措施。管接头渗漏(滴油速率<10 滴 / 分钟)属低风险泄漏,可使用防爆扳手按对应扭矩紧固 —— 管径 15mm 的接头通常采用 60-70N・m 扭矩,紧固前需缠绕 PTFE 生料带增强密封性。若遇软管破裂,低压回油管可截断破损段后对接,高压管路则需用橡胶垫配合管夹临时封堵,某跨海大桥项目曾通过此方法控制泄漏,为备件更换争取 3 小时窗口期。油缸漏油需优先在活塞杆端捆扎吸油棉防污染,泄压后手动收回活塞杆至缸筒末端,避免密封件进一步磨损。
第三步是油液回收与环境防护,严禁使用锯末等易燃物吸附,需采用吸油棉覆盖泄漏区域,收集的废油存入标有 “危废液压油” 的专用容器。地面油渍需用 EC-200 等降解型清洗剂处理,禁止用水冲洗以防土壤污染,某城际铁路项目通过这套流程,将泄漏油液回收率提升至 95% 以上,符合环保要求。
第四步为系统恢复检查,补油时必须添加同牌号抗磨液压油(如 L-HM46),油位控制在油窗 2/3 处以防混入空气,随后按 “由近及远” 顺序对油缸排气 —— 每个执行元件需空载往复运动 3 次,确保腔内空气排净。压力测试需逐步升压至额定压力的 50%、80%、100%,每级保压 10 分钟,压降不超过 3% 即为合格,巢马铁路项目曾通过此测试发现未完全排净的空气隐患,避免了模架升降卡顿。
日常维护是遏制泄漏的根本,需构建 “巡检 - 油液 - 密封件” 三维管控体系。日常巡检需重点检查接头紧固状态与管路完整性,某上行式模架项目执行 “每日三点检” 制度:早班查压力波动,中班看油温变化(正常范围 15-65℃),晚班检密封件渗油痕迹,将泄漏发现时间提前至故障初期。油液管理需严守清洁度标准,液压油需经滤油小车精细过滤后注入,清洁度控制在 NAS10 级以内,每 200 小时化验油液指标,某高铁项目通过定期换油与滤芯更换,使油液污染导致的泄漏率下降 60%。
密封件保养需遵循 “预防为主” 原则,根据工况制定更换周期:高温地区每 3 个月检查一次,高寒地区因油液黏度变化大需缩短至 2 个月,发现老化、开裂或反唇现象立即更换。拆卸时需避免敲打缸体,装配前需清洁密封面,某项目曾因密封件装配沾染杂质,导致油缸一周内两次泄漏,整改后严格执行清洁规程,此类故障彻底消除。
当前泄漏管控已形成 “规范指引 + 设备特性 + 场景适配” 的成熟模式。技术层面,模架出厂时即按《液压系统泄漏处理技术规范》预设压力监测点与应急接口;管理层面,施工单位普遍建立泄漏处置档案,记录故障位置、成因及解决方案,如某跨河大桥项目通过分析档案发现,80% 的泄漏集中于支腿油缸接头,遂针对性优化紧固工艺,使同类故障减少 75%。这些实践充分验证,唯有应急处置与日常维护深度融合,才能保障液压系统稳定运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