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动模架在纵移或横移过程中出现的卡滞与偏位,是直接影响施工安全与效率的高频故障。这类问题的本质是机械系统受阻、动力传递失衡或同步控制失效,需通过 “外观排查 — 系统检测 — ***处置” 的递进式流程破解。在巢马铁路、新大方 DZ37/650 模架应用等典型项目中,已形成依托设备特性与施工场景的成熟诊断排除体系,为同类故障处理提供了实操范式。
卡滞故障的核心症结集中于机械阻力异常与动力传递中断,诊断需遵循 “先直观后深层” 的原则。初期排查聚焦轨道与行走机构的物理适配性:某高速项目模架横移时突然卡滞,技术人员首先检查墩顶轨道,发现因暴雨冲刷导致轨面积泥、接缝处螺栓凸起,混凝土残渣凝结成的硬块卡在行走轮与轨道之间,这是露天施工中卡滞的常见诱因。若外观无明显异常,则需深入检测液压与电气系统,巢马铁路分离式模架曾因上百个液压装置参数不匹配引发升降卡顿,通过逐一检测油缸伸缩速度、比对压力表读数,发现 3 处油缸因油路堵塞导致动力输出不均,此类故障在多缸协同的大型模架中尤为典型。电气系统故障则可通过控制柜报警代码定位,如某项目移动时模架突然停滞,显示屏提示 “过载保护触发”,经万用表检测发现行走电机接线端子松动导致电流不稳,属于高频电气类卡滞原因。
卡滞故障的排除需针对成因实施***处置。机械类卡滞可采用 “清理 — 修复 — 润滑” 三步法:轨道异物需用高压水枪冲洗后再用砂纸打磨轨面,凸起螺栓需重新紧固并磨平端头,行走轮卡阻则需拆解清理轴承后涂抹锂基润滑脂,某项目通过此方法仅用 2 小时便解决了轨道卡滞问题。液压系统卡滞需重点排查油路与元件:堵塞的油路需用专用清洗剂冲洗,磨损的密封件必须及时更换,巢马铁路项目对卡顿的液压装置进行了 7 小时参数微调,最终实现所有受力点动力均衡。电气类卡滞则需强化线路与元件检测,松动端子重新压接紧固,过载电机需停机冷却后排查负载源,确保电气回路通畅稳定。
偏位故障的本质是模架移动同步性失衡,诊断需依托监测数据与受力分析。轻微偏位(偏差≤10mm)多由轨道精度不足引发,某高铁项目采用上行式模架纵移时,发现主梁单侧偏移 8mm,经水准仪测量确认是墩顶轨道安装时标高差达 3mm,导致行走轮受力不均。中度偏位(10mm<偏差≤20mm)常与液压同步系统异常相关,新大方 DZ37/650 模架曾出现此类问题,通过检测发现两侧油缸流量差超标,单侧电磁阀堵塞导致伸缩速度不同步。严重偏位(偏差>20mm)多伴随荷载失衡,某项目因移动时平台上材料堆放不均,北侧荷载超出南侧 30%,直接引发模架横向偏移 25mm,与滑模施工中荷载不均导致偏扭的机理一致。
偏位故障的排除需按偏差程度分级处置。轻微偏位可通过轨道微调纠正:用千斤顶顶起模架,在轨道低洼处垫入钢板找平,再用扭矩扳手紧固轨道压板,确保轨面平整度误差控制在 2mm 内。中度偏位需聚焦液压系统调试:拆解堵塞的电磁阀清理阀芯,更换磨损的流量控制阀,通过空载试运行校准两侧油缸伸缩速度,某项目通过此方法将同步偏差从 15mm 降至 3mm。严重偏位必须先卸载再纠偏:立即移除平台上的多余荷载,用临时钢支撑顶紧主梁防止进一步偏移,再通过单缸点动调整模架姿态,待偏差回归允许范围后,重新规划材料堆放区域并标记荷载限值。
当前故障处置已形成 “预防 — 诊断 — 修复” 的闭环管理模式。施工前需执行严格的前置检查:轨道安装后需做平整度检测,液压系统需空载试运行 30 分钟,电气线路需用万用表逐点测试通断,某城际铁路项目通过前置检查将移动故障发生率降低 60%。故障处理后需留存详细记录,包括成因分析、处置步骤与效果验证,如新大方 DZ37/650 模架的故障档案中,明确标注了不同卡滞类型的平均处置时间与复发率,为后续同类问题处理提供数据支撑。这些实践充分说明,唯有结合设备特性与施工场景***施策,才能实现移动模架故障的高效解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