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箱单室钢箱梁的核心组成部分由顶板、底板、腹板、横隔板及加劲肋系统构成,五大构件通过全焊接工艺形成闭合受力体系,既各自承担专属功能,又协同实现结构的抗弯、抗剪与抗扭性能,是保障桥梁承载安全的关键载体。

顶板作为直接承载构件,是核心组成中的 “受力前沿”。其主体为厚度 14-16mm 的面板,表面采用正交异形板设计,通过纵向加劲肋强化局部稳定性 —— 车行道区域多选用间距 600mm 左右的 U 形闭口加劲肋,翼缘非车行道部分可采用间距 300-350mm 的 T 形或 I 形开口加劲肋。这种构造不仅能将桥面活载与恒载均匀传递至腹板和横隔板,还能通过加劲肋与面板的协同作用,避免宽厚比过大导致的局部失稳。顶板边缘通常设置排水坡面,配合桥面铺装层形成双重防护,减少钢材腐蚀风险。
底板作为下部受力翼缘,与顶板形成对称受力格局,是核心组成中的 “承力基座”。其面板厚度略小于顶板,约 12-14mm,加劲肋多采用开口式结构,通过焊接与面板连接以节省钢材用量。在桥梁承受纵向弯曲时,底板主要承担压应力,需与顶板同步将应力传递至支撑结构。对于钢混组合型单箱单室箱梁,底板还需通过剪力键与混凝土顶板形成整体,增强结构协同性。
腹板是连接顶底板的竖向受力构件,堪称核心组成中的 “剪力中枢”。单箱单室结构通常设置两道外侧腹板,可采用直腹板或斜腹板形式,厚度 12-16mm,间距一般不超过 6m。腹板的核心功能是承受结构剪切力,为防止弯剪失稳,需沿纵向设置间距 500mm 左右的平钢板加劲肋,沿横向设置间距 2m 左右的倒 T 形加劲肋,且竖向加劲肋与顶底板保持 50mm 左右间距以预留变形空间。腹板与顶底板的连接焊缝多采用全熔透工艺,确保力的有效传递。
横隔板是维持截面稳定的横向支撑构件,属于核心组成中的 “抗扭骨架”。其按位置分为跨间横隔板和支点横隔板:跨间横隔板间距 2-3.5m,采用实腹式或框架式结构,中间预留检修孔洞,主要作用是限制偏心荷载引起的畸变与横向弯曲;支点横隔板厚度增至 24-30mm,多块连续布置形成横梁,通过水平与竖向加劲肋强化刚度,将支座集中荷载分散至整个截面。设置横隔板可使箱梁横向弯矩显著降低,对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。
加劲肋系统是各核心构件的 “强化补充”,贯穿于顶底板与腹板之中。顶板闭口加劲肋抗弯抗扭刚度强,底板开口加劲肋便于加工,腹板纵横加劲肋分别针对性抵抗弯剪失稳。U 形加劲肋因性能优越成为顶底板主流选择,但需通过内外双焊工艺减少疲劳损伤,而 T 肋、I 肋则适用于对焊接要求较低的区域。加劲肋的合理布置能使薄壁钢板的承载能力提升数倍,是实现结构轻量化与高强度平衡的关键。
五大核心组成部分通过***配合,构建起传力路径明确的薄壁结构体系,既满足中短跨径桥梁的受力需求,又为施工与检修提供便利,成为现代桥梁工程的优选结构形式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