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外热成像巡检是诊断桥式起重机潜在故障的核心技术,通过量化设备表面温度分布实现隐患预警。以下从技术原理、实施流程及维护要点展开说明:
一、核心监测原理
红外热成像通过非接触式温度场分析,捕捉设备表面红外辐射能量分布,生成热图像并换算温度值。正常运行时,关键部件(如电机、接触器、轴承)温度应稳定在设计阈值内(如电机外壳≤70℃,轴承≤60℃)。典型故障特征包括:
电气连接松动:触点温升异常(正常温升≤65℃),局部温度较相邻区域高 20% 以上;
机械磨损:轴承高频段(2kHz~10kHz)温度突增,齿轮啮合区域出现异常热点;
过载运行:电机绕组温度超限(如 F 级绝缘≤155℃),伴随电流波形畸变。
分析需遵循 GB/T 17625.4 标准,确保环境温湿度(湿度≤70%、风速≤5m/s)不影响检测精度。
二、监测实施流程
测点规划
优先选择驱动电机轴承、接触器触点、车轮轴承等高负荷区域,每台设备设置 3-5 个测点。高温车间需增加电机绕组和减速器测点密度。
清洁被测表面油污,用 220 目砂纸打磨氧化层,确保红外探头与目标间距≤1m,视角垂直于表面。
设备校准与参数设置
红外热像仪每半年用黑体炉(精度 ±1℃)校准,镜头用专用清洁剂擦拭(避免刮擦)。
输入设备额定参数(如电机功率、接触器电流),设置预警阈值:
温升>80℃或较历史均值升高 20%;
热点温差>15℃(如触点与接线端子温差>10℃)。
数据采集与分析
动态监测时同步采集温度场与设备运行状态(如起升载荷、运行速度),静态监测每季度 1 次。
建立历史温度库,对比趋势:若某测点连续 3 次温升超 10%,需立即排查机械卡阻或电气接触不良。
三、维护检查重点
日常巡检
每周检查红外热像仪镜头清洁度(可用压缩空气吹扫),用万用表检测传感器接线绝缘电阻(应≥100MΩ)。
高温区域(>60℃)每 2 周清洁电机散热孔,潮湿环境每月喷涂防潮漆(绝缘电阻≥10MΩ)。
周期性校准
每年通过计量机构校准热像仪温度精度(误差≤±2%),验证温度分辨率(≤0.1℃)。
检查设备发射率设置:金属部件设为 0.90-0.95,涂漆表面设为 0.85-0.90,避免因参数错误导致误判。
环境干扰控制
强电磁区域(如变频器附近)采用双层屏蔽电缆,潮湿环境启用加热除湿模块(湿度>85% 时自动启动)。
振动剧烈部位(如大车轨道)在传感器底座涂抹双组分环氧树脂,降低机械噪声干扰。
四、典型故障处理
电气连接过热:
用扭矩扳手复紧螺栓至设计值(如 M10 螺栓扭矩 80N・m),检查接触电阻(应≤50μΩ);
烧蚀触点用整形锉清理(深度≤0.5mm),超行程不足时调整弹簧预紧力。
轴承温度异常:
用听诊器监听异响,结合包络分析确认是否存在剥落或裂纹;
更换轴承时同步检查润滑脂状态(建议每 200 小时补充锂基脂)。
电机过载发热:
检查负载是否超限(严禁超额定载荷 110%),调整起升速度或优化吊装路径;
清洁电机散热风道,确保冷却风扇转速达标(误差≤±5%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