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触器触点监控是保障桥式起重机电气系统可靠性的关键环节,通过量化触点状态实现隐患预警。以下从技术原理、实施流程及维护要点展开说明:
一、核心监测原理
接触器触点监控主要采用红外测温、振动检测和电流波形分析三种技术。红外测温通过捕捉触点温升(正常温升≤65℃)判断接触不良,精度可达 ±2℃。振动检测通过传感器(灵敏度 20-99mV/mm/s)捕捉触点动作时的异常振动(如粘连时振动频率降低),结合阈值(如 10-50mm/s)识别机械故障。电流波形分析则通过互感器监测触点分断时的电弧特征(如波形畸变率>15%),间接反映触点磨损程度。
二、监测实施流程
测点规划
优先选择主起升、大车运行等频繁动作的接触器,按 GB/T 14048.4 要求,每台接触器设置 2-3 个监测点(如主触点、辅助触点)。
清洁触点表面油污,用 220 目砂纸打磨烧蚀部位至镜面,确保红外探头与触点间距≤50mm。
设备校准与参数设置
红外测温仪需用黑体炉(精度 ±1℃)校准,振动传感器通过标准振动台(频率 14-200Hz)验证灵敏度。
输入触点额定参数(如电流 320A),设置预警阈值:温升>80℃、振动幅值>30mm/s、电弧持续时间>50ms。
数据采集与分析
动态监测时同步采集温度、振动和电流数据(采样频率≥100Hz),静态监测每季度 1 次,对比历史波形库。
若某触点温升较上次检测增加 20%,需立即检查接触电阻(应≤50μΩ),超标时用扭矩扳手复紧至设计值(如 M10 螺栓扭矩 80N・m)。
三、维护检查重点
日常巡检
用 0.5kg 铜锤轻敲触点接线端子,通过音色判断松动(清脆声为正常),并检查辅助触点(如镜像触点)的间隙是否≥0.5mm。
高温环境(>60℃)每周清洁触点表面氧化层,潮湿环境每月喷涂防潮漆(绝缘电阻≥10MΩ)。
周期性校准
红外测温仪每半年用标准温块(精度 ±0.5℃)验证,振动传感器每年通过计量机构校准灵敏度(误差≤±2%)。
检查电流互感器变比(如 500/5A)和电压差检测模块(阈值≤5V)的精度,确保信号传输误差≤±3%。
环境干扰控制
强电磁区域(如变频器附近)采用双层屏蔽电缆,潮湿环境需定期检查电路防潮性能(湿度>85% 时启用加热除湿)。
振动频繁区域(如大车轨道)在传感器底座涂抹双组分环氧树脂,降低机械噪声干扰。
四、典型故障处理
触点烧蚀:用整形锉清理碳化层(深度≤0.5mm),检查接触压力(应≥设计值的 80%),超行程不足时调整弹簧预紧力。
触点粘连:立即切断电源,用绝缘工具分离触点,检查辅助触点是否同步断开(如镜像触点应保持断开状态)。若频繁粘连,需更换触头并检查线圈电压(应≥额定值的 85%)。
振动信号异常:先检查传感器安装是否松动,排除后仍异常需重新校准设备并对比人工检测结果(如拉钢丝法测量触点开距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