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节段拼架桥机施工中,双工作面交替拼装组织是提升效率、降低风险的关键技术手段。通过科学划分作业区域、优化资源配置及动态协调施工流程,可实现多工作面同步推进与交替衔接,确保施工安全与质量。以下结合工程实践与行业标准,从组织模式、流程设计、资源配置及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。
一、组织模式与流程设计
(一)工作面划分原则
空间分离:以桥墩为界,将桥梁划分为左右幅或相邻跨径的独立作业区,避免交叉干扰。例如,常泰长江大桥北接线采用左右幅双架桥机同步施工,每工作面覆盖 3-5 跨。
时序交替:采用 “先行工作面施工节段梁胶拼与预应力张拉,后续工作面同步开展墩顶块现浇” 的流水模式,实现工序无缝衔接。南昌洪都大道项目通过双架桥机交替作业,使单跨施工周期缩短 20%。
(二)施工流程优化
平行作业:两个工作面分别进行梁体吊装与墩顶块施工,同时完成临时预应力张拉与支架搭设。例如,某高铁项目采用 “左幅吊装 + 右幅现浇” 模式,单日完成 2 跨梁体拼装。
交替过孔:当先行工作面完成整跨施工后,架桥机通过临时导梁移至下一跨,后续工作面同步开展前一跨的湿接缝浇筑。此流程可减少架桥机纵移次数 50% 以上。
(三)动态协调机制
进度监控:通过 BIM 模型实时跟踪各工作面进度,当某工作面滞后超过 8 小时时,自动触发资源调配指令。例如,成渝中线高铁成都站通过模块化预拼装技术,实现双工作面进度偏差控制在 ±3% 以内。
冲突解决:建立 “双工作面协调会议” 制度,每日分析交叉作业风险,制定防护措施。例如,某跨海大桥项目在双工作面间设置 3m 隔离带,并配置专职安全员旁站监护。
二、资源配置与设备管理
(一)设备选型与布置
架桥机配置:根据梁体重量与跨度选择适配机型,如 30mT 梁采用 TP30 型架桥机(自重 280t),40m 箱梁采用 TP50 型架桥机(自重 810t)。常泰长江大桥共投入 8 台架桥机,分 3 个工作面同步施工。
辅助设备协同:配置两台运梁车(载重 120t)与一台轮胎式移梁机,形成 “运输 - 吊装 - 调整” 闭环。某项目通过优化运梁路径,使单次运输时间从 45 分钟缩短至 30 分钟。
(二)人员分工与培训
岗位设置:每个工作面配备 1 名总指挥、2 名吊装操作员、1 名测量工程师及 4 名辅助工人,实行 “三班倒” 作业制。南昌洪都大道项目通过 “一专多能” 培训,使单工作面人力成本降低 15%。
技术交底:针对双工作面交替施工特点,开展专项技术培训,重点讲解交叉作业风险点与应急处置流程。某标段通过 VR 模拟演练,使工人对双工作面协调操作的熟练度提升 40%。
(三)材料管理
预制梁存储:在两工作面间设置临时存梁区,采用 “先进先出” 原则管理梁体,确保施工连续性。常泰项目通过优化存梁区布局,减少梁体倒运次数 30%。
物资供应:建立 “双工作面材料清单”,每日核对库存并提前 24 小时补货。某项目通过智能仓储系统,使材料供应及时率达 99%。
三、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
(一)交叉作业防护
隔离措施:在双工作面间设置高度≥2m 的防护围栏,并悬挂密目安全网。某项目在隔离带顶部安装激光扫描装置,实时监测人员与设备越界行为。
立体防护:在下方工作面上方 5m 处搭设防落棚,采用双层脚手板 + 彩钢板结构,可承受 10kg 坠落物冲击。
(二)设备安全控制
双回路供电:采用主回路(10kV)与备用回路(柴油发电机)独立供电,切换时间≤0.1 秒。某项目通过双回路设计,避免因断电导致的架桥机失控风险。
实时监测:在架桥机关键部位安装倾角传感器与应力监测仪,当偏差超过 ±2° 或应力超限 10% 时,自动触发停机指令。南昌洪都大道项目通过监测系统,及时发现并处理架桥机主梁变形隐患。
(三)应急预案
分级响应:
Ⅰ 级响应(设备故障):启动备用架桥机,4 小时内恢复施工。
Ⅱ 级响应(突发地质灾害):触发声光报警,10 分钟内完成人员撤离与设备锚固。某项目通过应急预案演练,将响应时间缩短至行业平均水平的 60%。
应急物资:在每个工作面配备液压千斤顶(500t)、应急照明系统及急救箱,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完好率 100%。
四、典型工程应用
成渝高铁某标段在 40mT 梁施工中采用双工作面交替拼装组织:
工作面划分:左幅负责梁体吊装(架桥机型号 TP30),右幅同步进行墩顶块现浇。
流程设计:左幅每完成 2 跨吊装后,右幅启动湿接缝浇筑,形成 “2+1” 流水节拍。
资源配置:配置 2 台运梁车、1 台移梁机及 30 名作业人员,单日完成 4 跨梁体拼装。
安全管理:在双工作面间设置防落棚与激光监测系统,施工期间未发生安全事故。
该标段通过双工作面组织,使总工期缩短 22%,施工效率提升 35%,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