轨道系统是半门式起重机大车行走的核心支撑,其平直度、稳固性直接决定设备运行精度与安全 —— 一旦轨道出现变形、松动或腐蚀,轻则导致车轮啃轨、运行卡顿,重则引发设备倾斜、载荷坠落。当前,行业已围绕《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程》(TSG51-2023)形成 “日常点检防隐患、定期校准保精度、场景适配强防护” 的维护体系,同时结合港口、回收站、工业车间等场景的损耗特性优化细则,成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键环节。

日常点检聚焦 “高频风险点排查”,构建基础防护屏障。轨道表面清洁是每日必做项:需清理轨面及轨道槽内的杂物 —— 废旧物资回收站要重点清除金属碎屑、螺栓垫片(避免车轮卡滞),港口需擦拭轨面盐渍(防止腐蚀与打滑),某车间曾因未及时清理焊渣,导致车轮轮缘磨损量超原尺寸 15%。轨道连接部位检查需关注细节:螺栓(压板螺栓、接头螺栓)需用扳手抽检紧固状态,防松螺母不得缺失或失效;轨道接头处的间隙(常温下应≤2mm)、高低差(≤0.5mm)需目视核查,某港口因接头螺栓松动,导致轨道接头错台达 3mm,引发大车行走异响。此外,支腿下方轨道基础需检查有无沉降:观察轨道与混凝土基础的贴合度,若出现缝隙(超 1mm)需标记并跟踪,避免长期载荷作用下轨道进一步变形。
定期维护侧重 “精度校准与深度防护”,分周期落实管控。每周维护以 “紧固与润滑” 为核心:重新紧固所有压板螺栓(按设计扭矩值复紧,通常为 80-120N・m),在轨道工作面涂抹锂基润滑脂(减少车轮与轨道的摩擦损耗)—— 车间环境每两周润滑 1 次,户外多尘场景需每周补充。每月维护聚焦 “接头与偏差修正”:用塞尺测量轨道接头间隙,超限时通过增减垫片调整;用水平仪检测轨道水平度(偏差应≤1mm/m),若局部超差,可在轨道下方垫入薄钢板(厚度不超过 2mm,且需满焊固定)。每季度需开展 “精密校准”:采用弦线法(跨度≤20m 时)或激光轨道测量仪(大跨度设备)检测直线度,确保每 10m 段偏差≤2mm;检查轨道平行度(两轨道间距偏差≤3mm),某重型机械厂曾因平行度超标,导致大车车轮啃轨严重,每月轮缘磨损量达 2mm。
场景适配维护是应对复杂环境的关键。港口轨道需强化 “防腐与抗风”:每半年对轨道及螺栓进行除锈处理,喷涂防锈漆(户外轨道选用氟碳漆,耐盐雾性更强);轨道两侧需设置挡肩(高度≥50mm),防止大风天气设备移位。废旧物资回收站需侧重 “抗冲击防护”:轨道压板选用加厚型(厚度≥12mm),避免重型报废设备吊运时的冲击导致压板变形;轨道转弯处(若有)需检查曲率半径(应≥15m),防止车轮与轨道内侧过度摩擦。车间轨道需控制 “油污与粉尘”:每日用棉布擦拭轨面油污,每月用压缩空气清理轨道槽内积尘;若轨道穿越焊接区,需在轨面铺设临时防护板(防止焊渣烫伤轨面)。户外轨道还需做好 “排水防护”:轨道两侧应设置排水沟(坡度≥3‰),避免雨水浸泡基础导致轨道沉降,某露天堆场曾因排水不畅,使轨道基础混凝土开裂,被迫停运维修 1 周。
常见问题处理需遵循 “对症施策” 原则。面对 “车轮啃轨”:先排查轨道平行度,若间距偏差超 3mm,需松动压板螺栓调整轨道位置;若轨道直线度超标,可采用火焰矫正(局部变形时)或更换短节轨道(严重变形时)。针对 “轨道基础沉降”:轻微沉降(缝隙≤2mm)可垫入钢板并点焊固定;沉降超 5mm 时,需凿开基础混凝土,重新浇筑垫层(选用 C30 以上混凝土)。处理 “轨道腐蚀”:轻度锈蚀(表面氧化皮)可采用钢丝刷除锈后涂漆;锈蚀深度超轨道厚度 10% 时,需局部更换轨道(更换段长度应≥2m,且接头处需打磨平滑)。
维护制度执行呈现 “规范与短板并存” 的现状。合规企业已实现轨道维护 “电子化建档”:记录每次点检数据、校准结果及更换部件信息,存档期不低于 5 年;某大型港口采用 “轨道健康度评估”,每半年结合磨损量、偏差值打分,低于 80 分时启动专项维护。但中小企业仍存在漏洞:部分回收站为节省成本,省略季度精密校准,仅靠目视检查判断轨道状态;某车间因长期未紧固压板螺栓,导致轨道偏移达 5mm,引发大车运行振动超标,最终造成载荷晃动碰撞设备。
从实际应用可见,半门式起重机轨道系统维护的核心是 “防微杜渐 + ***适配”—— 通过日常点检及时清除小隐患,依托定期校准维持精度,结合场景特性强化防护,才能避免轨道问题扩大化,为设备安全运行筑牢基础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