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梁机突发停电应急处理必须严格遵循《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程》(TSG 51-2023)要求,建立 “预防准备 — 应急响应 — 现场处置 — 恢复验证” 的全流程管理体系,通过标准化操作防范梁体坠落、设备损坏等次生事故,确保人员与设备安全。
预防准备机制需双维度同步落实。硬件配置上,作业现场必须配备满足功率要求的备用发电机或蓄电池组,确保断电后 30 秒内可启动并为制动系统、操作室照明及应急通讯供电,每月需进行 1 次带载启动测试,连续运行时间不低于 30 分钟。电气系统需安装过载保护装置和断电报警装置,电缆接头处设置防水密封保护,电工每日作业前检查主电源线路绝缘状态,确保电阻值不低于 0.5MΩ。制度层面应建立停电预警联络机制,与供电部门保持实时沟通,提前 4 小时获取计划性停电通知,预留充足的梁体停放时间;突发性停电应急预案需包含详细的人员分工表和联络电话,张贴于操作室显眼位置。
应急响应启动需遵循分级处置原则。当发生突发性停电时,操作人员应立即执行 “停机 — 锁止 — 报告” 三步法:***时间按下急停按钮,确认主电源开关已断开并悬挂 “禁止合闸” 警示牌;通过机械手柄将起升机构制动锁死,若梁体处于悬空状态,需启用手动制动装置保持钢丝绳张力;立即用应急通讯设备向现场指挥中心报告停电时间、梁体位置及设备状态。指挥中心接到报告后,3 分钟内启动相应级别响应,抢险组携带撬棒、手动葫芦等工具赶赴现场,治安组设置半径 15 米的警戒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,医疗组在安全区域待命。
现场处置重点保障梁体稳定与人员安全。若梁体已离地未超过 1 米,抢险人员可两人配合使用撬棒抬起制动器推杆,通过手动操作使梁体缓慢落至地面支撑点,过程中需保持动作同步以防梁体倾斜。当梁体悬空高度超过 1 米时,严禁强行下放,应利用备用电源启动液压系统,控制起升机构以***速度将梁体移至预制台座上方后平稳放置。露天作业遇降雨时,需在梁体下方铺垫防雨布,防止雨水渗入制动系统。所有操作必须由持证人员实施,严禁无证人员触碰操作手柄或尝试带电维修,夜间作业需开启应急照明,照度不低于 50lux。
恢复供电前需执行全面安全验证。确认供电恢复后,电工首先检查主电源电压稳定性,测试各接触器吸合状态,用万用表检测控制回路通断情况,确保无短路或接地故障。操作人员进行空载试运行,依次测试起升、行走机构的制动性能,观察限位开关动作是否灵敏,梁体升降过程中无卡滞现象方可进行带载作业。若停电时间超过 2 小时,需重新检查钢丝绳磨损情况和吊钩保险装置,制动轮表面若有凝水需用干燥棉布擦拭,必要时进行 1 次 1.1 倍额定载荷的试吊,悬停时间不少于 5 分钟。
保障机制运行需强化日常演练与记录。每季度组织 1 次停电应急演练,模拟不同梁体位置和天气条件下的处置场景,演练内容包括备用电源启动、手动制动操作和梁体下放全过程,参与人员需熟悉各自职责,演练结束后 48 小时内形成评估报告并更新预案。所有停电事件需详细记录在设备档案中,内容包括停电原因、处理措施、设备状态及恢复时间,资料保存期不少于 5 年。通过建立 “预防有措施、响应有程序、处置有规范、恢复有标准” 的管理闭环,可***限度降低停电引发的安全风险,保障提梁作业连续性。
TEL